优胜奖
他编练新军,使中国新式军队发展进入新的转折点;他为明哲保身,告密于慈禧太后,直接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他首倡新政,堪称楷模;他推翻清廷,将清朝统治画上句号;他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成为现实,却又复辟起了帝制。
他就是袁世凯,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
在我于课本上接触到这段历史时,一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引起我许多疑惑。袁世凯做了100年的窃国大盗,而历史的真相是否如此?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然而在同盟会影响下独立的省份仅有江苏、四川、山东,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
当时南京方面的财政十分困难,孙中山强调革命精神的同时,所谓国库中仅有银元10元。仅仅有伟大的革命精神,没有钱,如何打仗?推翻清廷,靠的还得是袁世凯。
革命后不久,1911年的11月1日,黎元洪给袁世凯去信说,如果他赞同革命,“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实际上,若袁世凯推翻清权、拥护共和,便给革命胜利加了大大的筹码。
袁世凯并没有一心向清,终是决定拥护共和。他成为北方实际统治者,趁北方革命党反对南北议和、主张以武力推翻清王朝之际要挟清廷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廷以宣统名义颁布退位诏书,由此中华民国统一南北。袁世凯在逼迫清帝退位的事情上有私心不假,可共和中国能这样轻易地创建起来,他也是功不可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便是孙中山咨文中所提。
14日,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召开,南京参议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袁世凯的大总统之位,确确实实是其怀着拥护共和,运筹帷幄而得来,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的过程中,有着不容抹杀的功绩,没有他,便没有中华民国,他是个卫国者,卫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共和国的开创标志着一场严重的权力危机业已开始,处于权力中心的袁世凯并非纯属投机。正如像任何一位政治家一样,袁世凯必须为其政策和行动辩解,必须维护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袁世凯公开的目标就是要创建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如果这意味着无视共和国的民主原则,那么,他正是准备向此发展。袁世凯设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由他统一的强国,是他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本质的反映,然而,他仅是这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者。
袁世凯固有的帝王思想使其违背民国公意,洪宪帝制对广大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对这件事情,历史上几乎都是一边骂倒,正如有的论者指出,“洪宪之举,迹近儿戏,背叛民国,夫复何辞?”然而,近年来有论者试图为他开脱,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也说,袁世凯并没有想帝制自为,甚至说“袁公之不幸,是他原无做皇帝之实,却背了个做皇帝之名”。
然而史实是,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先后废弃《临时约法》、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接受《二十一条》等,最重要的是他不仅规定大总统可以连选连任,而且连继承人也得由现任总统推荐,袁世凯逆历史潮流,搞帝制自为虽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在其思想深处,总认为只有黄袍加身,才能博得守旧势力的拥护,更有力地对付革命党人,赢得更多人的顶礼膜拜。
袁世凯确是拥护着共和,将清廷推下了台,可在权力集中于他一身时,他最终选择了用尽手段保住权力,就算复辟帝制也在所不惜,这便有了百年来的“窃取”之说。
现在,在国人的眼中,袁世凯是“复辟帝制”的代名词,是一个绝对专制、保守、僵化的帝制余孽,实际上袁世凯只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一个在为国谋利的同时放不下自己的利益的人物。完全不道德的机会主义者和道德完美的正人君子的说法都是片面的,袁世凯究竟是卫国后窃国,抑或是为窃国而卫国,这段历史,都需要我们以公允的态度和明鉴的眼光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