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奖
让我们先从名垂青史的李约瑟难题说起:
“中国科技水平在历史上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什么如今不再领先世界水平?”
这道耐人寻味的社会学难题,至今已经有了林林总总的解答。然而在我看来,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与经济概述,来重新审视这道复杂的谜题。
普遍认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由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这三大部分构成。那就让我们从近代中国的几件大事,来看看这三大部分是如何影响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的。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前,明清时期的中国纵然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自然经济的发展也有所放缓,然而由于自然经济依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经济体制,以及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中国的资本主义仍然发展十分缓慢。
中英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用铁枪大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国门。据史料记载,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市场大量涌入价廉而质优的工业产品,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随着对华商品经济势力的输入,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从中可窥出一二,因为中国近代及其前的经济依赖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农业作为自然经济的支柱,是一种资源型经济,决定其经济发展状况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人口和土地,其次才是技术,所以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难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就不会诞生有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人。
1894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中国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其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商品经济脆弱的近代中国难以抵御外来资本的进入,卷入外来资本主义的浪潮中,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完全独立自主和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也逐渐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时,一些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中国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拓宽了国人的眼界。然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科技,在工业革命后的西方面前显得极其薄弱。尽管中国在近代及其前便有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但是微弱的商品经济势力并不足以推动中国科技的发明与创造,这致使中国的科技水平渐渐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
1912年至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这也使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然而,因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改变,另外民族工业集中发展收效快、获利高的轻工业,又受限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较难发展重工业,所以中国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系统,民族工业难以得到正常发展。
从科学技术来看,中国近代工业毕竟不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产生的,缺乏自主创新的科研原动力。这也不难解释,在解放前的近代中国虽然有大批爱国主义的仁人志士,但并没有大规模地涌现出一批科学英才。
由上可见,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合理,导致对科学技术的忽视。科技水平的落后,也必然间接导致经济衰退与外忧内患。近代中国发展滞缓的原因归咎于此。
那么,近代中国历史的更迭起伏,引起当时经济结构的多变性、融合性与复杂性,使中国科技水平不再领先世界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可以解答李约瑟难题。
参考资料:
1、《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兴衰评述》
人民网
2、《近代中国国情透视——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