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奖
1860年10月18日,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日子,此时的北京城,黑烟笼罩,火光冲天,一条火龙在北京城上空盘旋不已,刺眼的火光照在人们惊恐的脸庞上,刺鼻的浓烟翻过一座座四合院,仿佛要吞没整个京城!
“不好啦,圆明园着火啦!”不知谁的一声惊呼,将众人从惊愕中唤醒。无数双眼睛同时注目着,那个昔日风光无限的万园之园。
一提起圆明园,便使人想起那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楼阁,如诗如画的园林。一个人在园子里走着,有如漫游于天南地北,饱览中外名胜,时而置身于东方的大堂之下,时而游走于西方的宫殿之中,时而赏那莺歌燕舞的盛唐气魄,时而览那异域风情的西洋景观。田园村野,西湖秋月,武陵春色,蓬莱瑶台,苏州狮子林,海南安澜园,万花阵迷宫,西洋大水法。那满眼满园,都是浓浓的诗情画意了,流连其中,仿佛置身于幻想的另一个世界里,让人欲罢不能。
然而,美好的事物却难以永存。1860年,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大火犹如一条火龙,盘旋于整个圆明园之上,一点一点的吞噬了一排排房屋,翻越了一座座宫殿,所到之处皆是鲜红的火光,滚滚的浓烟,那大火所吞噬的,并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更是中华文明的血脉,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经典。
焚烧了三天的大火,最终得以扑灭,但中国人心中的怒火,却永远无法扑灭。
劫后的圆明园,已是疲惫不已,满目疮痍,但麻木的中国人,却没有给圆明园以喘息的机会,紧接着,无数的北京老百姓,冲进了他们昔日从未涉足的土地,搜罗着昔日皇家贵族的珍宝,相互抢夺者,他们像是一群铺天盖地而来的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剩,蚕食着“自己的躯体”,做着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愚昧之举。经过英法的洗劫,大伙的焚烧,圆明园却最终在自己百姓的手中,丧失了最后喘息的机会,再次被洗劫的圆明园,犹如一块枯槁,只剩下残躯了。
这一段历史,总在圆明园被毁的各种描述中,被轻描淡写的带过,殊不知,正是这最后一劫,给圆明园以致命的一击,与其说圆明园遭到外国人纵火洗劫,还不如说圆明园最终毁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大火焚毁了一切,却无法掩盖历史的真相,国人的扼腕。
2009年3月,一场举世瞩目的拍卖会于法国巴黎举行,将圆明园再一次拉到人们的眼前,推向风头浪尖,让圆明园再次“火”了一把。
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不顾中国劝阻,执意拍卖早年掠夺的圆明园遗物兔首和鼠首,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通过电话委托的方式参与了圆明园兔首、鼠首在法国巴黎的拍卖,并成为最终的中标者。但蔡铭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会付款取货。这一消息,使得这件事情变得更加充满争议,一时间议论纷纷。
清华大学教授田涛表示:“拍卖会上违约的买受人,只能代表他个人,不能代表中华民族,他应当对他的个人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无论他有何种理由,或者何种情绪,他都必须面对违约的事实。”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信念,有本民族特有的崇高精神,我们注重历史,更关注现实,我们有过辉煌,也不抹杀屈辱,正视历史,珍惜今日,不必为了刻意追求文物的归还,而在圆明园文物被哄抬到天价时,大方出手购买,遭受西方列强对我们的又一次掠夺与剥削。
至今为止,仍有很多人多希望能找回圆明园文物,重建圆明园,但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珍藏有中国的文物近百万件,流失在民间的更是不计其数。预期耗费难以估量的人力物力,去找回那些散落已久的文物,不如正视这一段历史,保存已成为废墟的圆明园,何必苛求完美,毁灭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也许有一天,当你漫步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或法国枫丹白露宫时,你会发现,野蛮的大火烧不尽她的华贵,欲火重生的圆明园,早已开枝散叶,在世界各地向所有的人,展示着列强的野蛮和她自身无与伦比的的风采,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和文化的血脉。你又何必介意,与世界人民一同瞻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时的文化已没有了地域的界限,无论圆明园是完是满,是残是败,身在何处,地处何方,都早已和我们一起,融入我们的血脉,化入我们的骨髓,永存于我们的心中。
让圆明园之火,永远在世界艺术的圣坛上燃烧不熄,永远在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道路上燃烧不熄,永远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燃烧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