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奖
大江东去,浪淘尽神州千古风流;雄关漫道,从头越万里英雄长征。踏着金戈铁马,架起长枪短炮,迎着时代的歌声,中国走过了这血泪交织的年代。是林则徐站在炮台之上威武挺立的身影;是鲁迅在油灯下无声的凄吟;是上海滩流血与繁华交织的呐喊,是红军长城般屹立不屈的凯歌……
如果用时间来进入历史,那么万物的起源似乎是无从得知的,只能靠人们用现实与想象相推论。总有些记忆在漫漫长河中如此真实的装点着历史的斑驳,那些在树荫下拾起的圆缺,零星的散落在街角的清风中,撩人心弦。我喜欢这样捧读一本本史书,去探索那些说不尽道不明的奥秘。如果,曹雪芹先生《红楼梦》中的场景阵势真的存在着,后来的遭际也并非虚有。无疑从那时起,中国就注定了一番叫做“近代史”的劫难。“石头记”缘起了这千古的记忆。
《红楼梦》中的奢华与浪费,是足以使人大跌眼镜的,贾妃省亲的部分是大家所熟知的。纵然康雍乾王朝的繁荣与强盛震古烁今,然而正是这为盛世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红楼梦中奢侈场景层出不穷,上流社会对权势利欲的俯首贪婪。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家那种艰辛勤俭穷酸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充分反映了社会贫富差距的严重。试想中国的繁荣如果只局限于上流社会无知的奢华浪费,而占绝大数的劳动人民衣食尚不能得到保障,这种华丽的躯壳简直是不堪一击。与此同时,西方摆脱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走向了工业化的进程,奠定的是时代的新面貌。如此看来,结果是不难猜想的。
或许是缘于大河文明的内敛与悠长,中国人骨子里就夹带着安逸而不张扬的元素。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基督学说孕育下,文艺复兴,欧洲各国兴起了海洋探险、人文解放、科技发明的热潮。而中国却安于现状,秉持着安土重迁的传统,闭关锁国。满清王朝内部始终充斥着复杂的权势斗争,王公贵族在政治斗争中拼的你死我活。《红楼梦》中贾府内部的争权夺利,王熙凤的弄权,贾府的衰败不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满腹伪装的世界。当西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中国内部却在进行这些愚昧而不知所以的挣扎。如果将这种愚昧比作井底之蛙,恐怕我们连头顶的一寸蓝天都未曾见过。这些看似遥远和不相干的事情,后来变成摧毁强大中华帝国的重要因素。
也许上诉所说的只是社会的表面因素,那么封建统治对思想的禁锢才是无穷可怕的。《红楼梦》表现了作者对人的本性之源的爱的深刻理解和封建社会对人性摧残的血泪控诉。宝玉无疑是爱的化身,多情而不滥情。而黛玉父母双亡,不谙人情世故,不拘礼法,不懂圆滑。在当时的社会里,作者清楚而真实的意识到爱的神理和纯洁在封建社会中必然牺牲。于是悲剧就是宝黛成为曹雪芹用生命的祭礼塑造的人本性的爱的化身,选择自毁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从曹先生的真实遭遇来看,未尝不是如此呢?这种从思想上对人本性的扼杀,怎么能和海洋文明在文艺复兴后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相较呢?
《红楼梦》所表现出的当时的社会状况,为中国近代内忧外患的局面买下了伏笔,这也是作者用自己的方式对未来的一种诠释吧。话虽如此,我们更应铭记的,是在国难当头时,中华儿女们奋起救国的英勇与豪迈,伴着激情用热血染红在那个年代的青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民族的苦难是历史的必然,也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苦难,是华夏有了复兴的动力。
旧城里泛着爬山虎的屋顶,仍飘荡着震天撼地的呐喊;雪山下冰冷凄清的山谷,已冰封了厚重有力的脚印;泛黄陈旧的照片里,还洋溢着憧憬幸福的笑脸;那一颗颗仍在跳动的心脏里,留存着串串遥远的真实。
红楼昨夜又东风,故国回首月明中。书中的场场闹剧,讲述了王朝时代的淡淡离歌。站在历史的转角浅吟,翻起那些缘于石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