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奖
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时代。
当我们回溯近代中国百余年史时,似乎无法找到一个足以与之类比的参照。春秋战国与魏晋南北的分分合合你讨我伐,大汉大唐的昌盛繁荣兼容并包,都是能够以类相归,评析讨论的。近代中国,独立于民族历史,时间长河,无可复制。
极尽你的想象,可否看到金发碧眼的西方来客乍访商埠,成竹在胸,眼露灵光;可否看到那虎门滩上滚滚浓烟,林则徐振臂而呼,众生应响,可否看到康有为率一队长辫书生,乘”公车”之便上书朝廷,要求改弦更张;可否看到革命党人冲锋陷阵,青天白日换却黄龙图章;可否看到国共两党精诚合作,齐御外辱,救民族于存亡。
试问,除却近代中国,何时何地能够见证这些影像?
然而,当我拿起放大镜,意图深入髓质地探寻这段历史的因因果果之时,才隐约发现隐匿在那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后的景象——是大破大立的思想观念,是推翻过往的文字表达,是挣脱禁锢的教育体制甚至是以全新方式呈现的对乡土中国质朴纯粹的耕耘与坚守。试图确认,是隅身于后台的文化之泵,予这个变革的时代以动力与源泉。
最惹人眼目的文化变革,似乎是当时看来毫无水准,荒诞可笑的白话文,鲁迅一篇《狂人日记》便将平如明镜的文坛之水搅得浪花四起,波涛汹涌。似乎是一种来源于普通百姓心底的声音,来源于民间的声音。先前的言文似乎太高贵,太复杂,太难懂,即使有冤屈也无以伸张,无以呐喊。而今,有了白话文,似乎便有了反抗的武器了,喉间笔下的愤怒也不再阻塞,全都淋漓酣畅,剑锋利刃直指封建,直指压迫,直指礼教。白话文甚至还携来了自千里之外而来,从未识见的文字,观点。它不仅仅作为一种平民表达的工具,《新青年》上以之摒携而来的是全新的开放思想,解放的个性,是与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于是乎,白话文给中国近代革命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文学革命论》皆以最为平易近人的姿态,最快的速度,传思想解放之火于中华大地。
又或不能忘却北大于教育改革与人才之培养对近代中国革命的推动。蔡元培于法国收教育部电回国,即著称不可磨灭的实话——改变学生以升官发财为目的的求学之念,改革文理分科过细,体系不完之缺,改变以老为尊的学术现状代之以非绝对的学术派别主张,改革现行只招男性拒收女性的体制,视男女平等,同仁以待。于是,一代具自由之思想与强健之体魄的学子走出校园。五四运动的主力,天安门广场上的呐喊者,不签署巴黎和约,罢免亲日派曹陆章的主张者,都融入中国近代革命的洪流,并以先锋之姿引领方向。
不可忽略的,是在这大破大立,满纸生烟,文字干政的时代里,以全新的方式坚守故土,着眼于纯粹质朴人性的思想者,是他们,让这个变革的时代,免于浮嚣,免于焦躁,让千百年来藏于普通中国百姓的勤恳淡泊抑或山水自然的瑰丽美好得以存留。不禁想起沈从文,他凭临凤凰镇的一派清波,以一颗初心追寻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甚至乎万汇百物的动静,他珍存,他描绘,那些匍匐于土地的平常百姓,在自己的一份习惯之下活出的生命。翠翠黑亮的眼,古镇为青苔所侵的石板,人迹鲜至的渡口,悠然的摆渡人。所有的这些,亦是近代中国,甚至是流淌着更深层次民族根性的中国。没有了他们,近代中国亦是在复制他人的历史,走前人走过的路。乡土的中国,为变革的时代留根。
今天,当我站在时间的节点回首往昔,匆匆之间,辛亥革命已整整历经百年。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似乎也已渐行渐远。然而它依然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恰如经大浪筛淘而留存的独特明珠。当我们有机会停下脚步,回溯近代中国的因因果果,且以一颗虔诚而肃穆的心面对这其中曾为华夏民族进步而献以终身的志士仁人,并将因回眸而生的感慨与激昂,化作无尽的前行力量。
阅读书目:《边城》沈从文
《独秀文存》陈独秀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