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奖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
——卢登堡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秋瑾烈士英勇就义104周年。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而在辛亥革命的先驱中,最令我佩服的就是巾帼英雄——秋瑾。因为秋瑾以她的死,唤醒了中华人民,使得“不知道秋瑾的人都因此知道了秋瑾,不懂得革命的人也因此受到了革命的教育”。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是计划被泄露了。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听闻计划外泄,仓促起义,起义被镇压,其弟徐伟供出秋瑾。7月13日,秋瑾留下了30余名学生守校,其余的学生全部被疏散。她拒绝了离开绍兴避难的建议,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坚持留在学堂,要与前来抓捕的清兵做殊死搏斗。由于力量悬殊,秋瑾与众学生在打死打伤清兵数十人之后被逮捕。面对清军的严刑逼供,秋瑾一言不答,仅书七字“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对革命失败的惋惜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读完这段史料,我陷入了沉思。秋瑾本可以选择逃走以保全性命,但是她却以“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为由放弃了这个机会。她为什么要选择牺牲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重新阅读了史料。史料中的一段话吸引了我:“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仅4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就响遍武昌城头。”
我恍然大悟。秋瑾并不是白白牺牲的。她以她的热血作为代价,换来了人民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使人民意识到,腐败的清政府的统治行将结束,封建制度的大厦摇摇欲坠,革命的时刻即将到来。她的牺牲,为接下来更加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做了舆论铺垫。
“秋风秋雨愁煞人”——在那个战乱不断,外夷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国领土的年代里,秋瑾以她的死,表现了她的忧国忧民之心,向封建君主制发出了以生命为代价的呐喊。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牺牲,一条更伟大却更艰难的路。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秋瑾。